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,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?
李亨当上太子是他的***,当唐玄宗的太子却是他的不幸,不过,安史之乱却让李亨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。
李亨当太子时日子过的并不好,简直就是如屡薄冰。或者说,历史上太子的日子大都不太好过,因为没有哪个皇帝喜欢有人眼巴巴等自己死掉,他好兴高***烈地接班。唐玄宗更是如此。他精力充沛,权力欲强,自认为有能力控制朝堂,当然也就有能力控制太子。 唐玄宗控制太子的手段是打压太子势力。
不过,安史之乱给了李亨机会。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,唐玄宗从长安出逃。李亨反击的机会来了。
首先,李亨的手下鼓动进行了马嵬驿兵变。马嵬驿兵变的起因是唐玄宗的随行将士们极饿疲劳,由怨恨变为愤怒。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则认为,天下乱成这样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。于是,陈玄礼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,要进行兵谏,诛杀杨国忠。
史书记载李亨犹豫不决,但很多人认为,此事就是李亨或者他的手下策划的。因为杨国忠自从当上宰相后就对李亨不感冒,甚至经常说他的坏话,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。按照受益最大化原理推测,此时最希望杨国忠死的人是李亨。因此,史书中记载的李亨犹豫不决,大概不属实。
马嵬驿兵变第二天早晨,唐玄宗逃难的路继续,但李亨却被一群百姓拦住,要求他带领大家剿灭叛乱。
这些百姓来的蹊跷,他们怎么知道皇帝一行人要走?为何偏偏拦住太子而不是皇帝?这些问题让人禁不住会想到,这些人是不是有人提前找来客串的?他们为何要拦住太子。
李亨的第二步***顺利通过,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了。第三步是找地方容身,然后登基称帝。李亨分了逃难人群的一部分离开唐玄宗,带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去了灵武。
到达灵武后的第三天,李亨就登基称帝,是为唐肃宗。他昭告天下,利用剿灭叛贼这一招让人心都归到他这里,然后,他才派人给在四川的唐玄宗送信,说自己已经当了皇帝。
唐玄宗虽然不满,但他毕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,知道以大局为重。他默认了李亨的皇位,又把自己身边的人派到灵武,跟着李亨去平叛。
从后来李亨对待李辅国和张皇后的态度来看,他性格比较柔弱。但从他反击的手段来看,他也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政治家。大概是一方面有唐玄宗的遗传基因,另一方面是被学会的吧。
谢谢好友邀请!
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,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!
李亨,就是后来的唐肃宗。在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之势攻来时,李隆基害怕得急急出逃!当时,李隆基是***带太子一起逃走的。无奈众百姓见留不住皇上,就全部涌到太子马前,恳求太子留下,愿意跟随太子平叛军!当时的太子说皇上需要他随行!但是老百姓却说,皇上去蜀中,咱中原呢?谁是我们之主啊?!确实,在那时没有皇上了,就等于一个没有家了的孩子!可以说,太子是老百姓强留下来的!为了平叛军,光复河山,太子显示了皇权风范,一举收复多处失地!
马嵬坡兵变后,由太子变皇上!
被老百姓强留下的太子,在李隆基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,领朔方,河东,平卢节度使,北上至灵武!
而李隆基继续西逃,全无一君风范!
很多臣子看看这样的情况,不利于国事就向太子提议即皇帝位,好号召天下,统兵平叛军!
当时太子直接拒绝!后来才犹豫,直到公元756年7月12日,太子李亨朝着西方遥拜,尊李隆基为太上皇,自己即皇帝位,是为肃宗!
其实,这是太子绝地反击第一步!很在紧迫性!因为李隆基只顾西逃,举国无首,一盘散沙,哪有凝聚力?!
太子当上皇帝,号令天下,举国之力抗击叛军,大大的鼓舞了士气!!!!
重用郭子仪,李光弼乃明智之举!
757年正月,安史叛军发生了内讧!李亨认为这是好机会,就重用郭子仪,李光弼反攻!
于是,在半年时间,先后收复了长安,洛阳。
758年,李亨又命二人率50万大军围攻相州,讨伐安禄山老巢。
果然,被重用的郭子仪李光弼没有让肃宗失望,运用奇谋,多次打伏击战,重创叛军,立不朽之功!
这样看来,肃宗在***危险的时刻,是冷静的,是大智慧的!否则,***就在李隆基出逃西方时玩完了!
由此可见:在安史之乱爆发后,太子李亨即皇帝位号令天下征讨叛军,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名将,都在绝地反击的最佳措施!!!
欢迎关注!古今多少事,都在历史中!我是媚之夭夭!
谢邀。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,并且母亲也不是皇后,按照道理是没有资格做太子的,但是玄宗长子早死,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,但后来被诬陷赐死,才轮到李亨做太子。
但李亨的太子做的非常不顺利,他在英武的玄宗面前,虽然表现得非常隐忍恭顺,但玄宗害怕太子坐大难治,对他管控很严。最让李亨难受的是,先后掌控实权的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他的政敌,先后多次寻找机会置他于死地,都被他一一躲了过去。深受玄宗信任且掌控军权的安禄山也和太子有矛盾,安禄山本来是想等玄宗驾崩、太子即位时再发动叛乱,夺取唐朝天下。后被宰相杨国忠激化矛盾,安史之乱随即提前爆发。
太子李亨比唐玄宗正正小了二十六岁,但实际上太子看起来比父皇还显老。玄宗皇帝身边有杨贵妃等美女相伴,阿谀奉承的朝臣也经常使龙颜大悦;而太子经常战战兢兢,为了保住太子之位,曾经两次休妻。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发生,也许太子李亨熬不到玄宗驾崩可能自己就先父皇而去了。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太子看到了登上皇位的绝佳机会。
玄宗皇帝在仓皇离开长安西逃中,命令太子带兵断后。此时的太子在身边亲信宦官和太***僚的支持下,暗中与玄宗身边的禁军护卫将军陈玄礼等有所接触。在太子的支持下,陈玄礼和禁军将士杀杨国忠、逼死杨贵妃,消灭了自己的政敌。但陈玄礼等将领还是效忠玄宗的,并没有进一步逼宫玄宗没皇位转给太子。
在此情况下,太子只能另起炉灶了。他并没有选择一路跟随父皇一路向西逃入蜀中,而是利用断后的机会,经过艰难险阻,北上灵武,即皇帝位,尊父皇为太上皇。他做的这一切玄宗一直蒙在鼓里,直到生米做成熟饭后再派人入蜀告知玄宗。此后命郭子仪、李光弼平叛,收复长安、洛阳后接父皇回京,再把玄宗身边亲信陈玄礼、高力士等一一调开,完成了权力的最终过渡。
一个是一代战神,一个是文坛领袖,欧阳修为何诬陷名将狄青?
欧阳修是宋仁宗天圣八年的进士,嘉祐年间时官拜枢密副史、参知政事、刑部尚书、兵部尚书等职。我们更熟悉的还是他是宋初文坛领袖,享有唐宋八大家之称(这道题从中学一直背到工作)。
狄青被诬陷是这么一回事:宋仁宗皇祐四年,狄青出任枢密副使,次年狄青领兵镇压侬智高,他夜渡昆仑关,一路上所向披靡,得胜回朝后,仁宗就给他转正了,成为了枢密使,但是很快被人诬陷而免职,出判陈州而死,此事虽然是御史中丞王举正等人打的前站,不过诬陷狄青至他死地的是翰林大学士欧阳修。
证据来自这三本史书:1、《宋史•欧阳修传》:“狄青为枢密使,有威名。帝不豫,讹言籍籍。修请出之于外,以保其终。遂罢知陈州。”2、《续资治通鉴》:“臣观枢密使狄青,出自行伍,遂掌枢密。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,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。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,岂是国家之利!欲乞罢青枢务,任以一州,既以保全之,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。”“书凡再上,留中不出。”3、《哨亭杂录》:“有宋一代,武臣寥寥,惟狄武襄立功广南,稍有生色,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。乃欧阳公露章劾之,至恐其有他心,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才之道?狄公终以忧愤而卒。其后贼桧得以诬陷武穆者,亦袭故智也。”
通过这三本史书记载,确实是欧阳修干的,《哨亭杂录》上甚至说秦桧诬陷岳飞都是和欧阳修学的。为什么欧阳修要诬陷狄青呢?
刚才的记载里也说的很清楚了, 我们知道宋朝是赵匡胤“陈桥兵变”得来的江山,自宋初就特别忌讳武官掌权,各种政策都倾向于重文轻武,所以从个人感情上欧阳修看不起行伍出身的狄青,何况狄青爬的比他高;从宋朝特殊的从政环境上,狄青现在掌管国家军事大权,且又有赫赫威名,欧阳修怕他会有篡位的野心,所以他的奏折递上去,宋仁宗也是很重视,君臣都认为弄掉狄青,其实是 “为国家消未萌之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