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朗、李云迪和久石让、川井宪次,这样的音乐家相比较,国际地位谁高谁低?
你好,我是一名音乐专业人,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。郎朗,李云迪,久石让,川井宪次相比较,国际地位谁高谁低?
其实在类似的问题上大众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:
一、音乐是严谨的,是多元化的,而不是单一方面发展的,所属领域不同,一般不可相比较,就像你问我罗纳尔多踢球厉害还是乔丹打球厉害,同一个道理。
二、普通大众对于音乐水平的高低衡量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,往往受主观影响比较多,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下面从我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这四位音乐家。
郎朗:古典钢琴演奏家,可以说是中国目前在国际上取得成就最高的钢琴家,年少成名,真正意义上的钢琴神童,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广泛肯定,履历非常光鲜亮丽,拿到的都是古典钢琴界非常有分量的奖项,这四人中要论国际影响力,郎朗毫无疑问是第一位。
李云迪:古典钢琴演奏家,拿下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,这个奖项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,李云迪也因此一举成名,李云迪在钢琴技法上或许不如郎朗这么全面,但他更擅长肖邦的作品,对肖邦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,其本人的忧郁气质也与肖邦的作品不谋而合,很有钢琴王子的感觉。同样是我大中国走出来的杰出古典钢琴家,这四人中论国际影响力可以排在第二位。
久石让和川井宪次跟古典音乐完全不挂钩,属于流行音乐创作人,他们都擅长动漫背景音乐的创作,在亚洲非常受欢迎,但是流行音乐领域,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说,暂且并列第三位吧。
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。
郎朗是世界顶级钢琴家,只要你喜爱古典钢琴曲,你就会发现,欧美钢琴家一般比较拘谨,而郎朗是自由奔放的,郎朗的演奏与其他钢琴家有太多不同,从头至尾围绕主题精心安排,键音富有色彩,立体感层次感非常强。
李云迪早期是不错的,后来的发展似乎看不到了。
久石让、川井是流行音乐,流行音乐不需要太多讲究,只追求时尚,技术含量差了很多。就其成就来讲,久石让和川井比周杰伦还差不少。
行业之间是有区别的,古典的看不起流行的,所以,当世界顶级摇滚巨头重金属乐队邀请郎朗合作时,遭到古典圈普遍反对,且威胁郎朗一旦合作,有可能就中断与其合作,但郎朗还是顶住了压力,因为郎朗自信古典圈不可能不欢迎郎朗。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,我总要好奇郎朗是怎么弹那一首曲子的,他的演奏总是让人惊叹!!!
国人经常误解,就是钢琴家只不过是演奏家而已。
但自从威廉·巴克豪斯,随着钢琴艺术的复杂化,钢琴界出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分离化。
原因则,李斯特之后,没出现作曲和弹琴均好的,或作曲家往往做自己弹不到的水平。
然后到了霍洛维茨,则出现了比原创更厉害的演奏家。这是演奏界的完成体。
因此,钢琴家在国外的待遇相当高,不低于作曲家。郎朗又是现存知名度最高的钢琴家之一。
国外的知名度,郎朗比石久让高一筹,这就是古典音乐的特殊性,属于上流艺术啊。像你不把周杰伦比较范曾一样。
作曲跟郎朗比一比,恩里科·莫里康程度即可。
李云迪还低于两位,却个人非常喜欢他的肖邦。
这就像问克里斯托弗•诺兰和马修•麦康纳谁的地位更高一样:看似都从业电影,但职业属性完全不同。朗朗和李云迪是演奏家,久石让和川井宪次是作曲家,从事同一种事业,但确是两种工种,直接简单粗暴的对比国际地位并没有可比性
音乐家,首先得有经典作品,就现在的名气而言,朗朗很大,其次李云迪,再次久石让,当然,这是国内的名气,如果是按国际的名气,久石让当之无愧。至于地位如何,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。
你有特别有深度的感人至深的好故事推荐给悟空问答吗?
我最想给大家讲的一个感人故事是,我的远方表姐。
表姐出生在苏北海边的一个小村子里,五、六十年代的苏北还比较落后、比较穷,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保守,表姐因为是家中老大,下面还有五、六个弟弟妹妹,所以父母没有让她念书,只让她在家洗衣、做饭、带孩子。
到她12岁那年,父母又让她推着小车四处卖豆腐。穷人的孩,早当家,表姐仅仅12岁就担起了家庭的生活重任。就这样表姐从12岁一直看到22岁,为家里整整付出了10年的劳动。
22岁那年,村里有个小伙在东北林业局上班。听了她的故事,对她很有好感,托人说媒,开始表姐有点犹豫,因为对方是林业大学毕业的。自己只是一个村姑,而且没念过书,两人差距很大。但小伙一再坚持,非她不娶。表姐感动了最终嫁给了他,那是1***5年。
后来表姐随丈夫去了东北林业局。因为她不识字,所以只能干点家属工。她的丈夫由于学历高、工作突出。所以职位越升越高,最后到了市大机关上班。表姐心里不平衡了,她自己暗下决心,一定要自学、学出名堂来。
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,照顾家庭和学习,她主动提出来承包单位的锅炉房。在闲暇的时间,她就能自己学习了。从一年级小学课本学起,不懂的地方她就问别人。六年的时间经过她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学习,她学完了小学,初中,高中的全部课。最后他报考涵授大学学习会计专业。最后被一个单位应聘为会计。到她退休前,已是高级会计师了。现在的她已经70了,但是还在发挥余热,被单位返聘。
这就是一个由目不识丁的村姑,一步一步蜕变成高级会计师的过程。是不是让现在的年轻人深有启发、深有感触呀?面对生活的不如意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?